豬的眼角膜中的細胞在移植時會產生排斥性,目前已建立7種豬只眼角膜的去細胞制程,預計2、3年后進入人體臨床實驗,未來供廣大患者移植使用。
研究所研究員表示,全球多國都在研究使用豬的細胞、組織或器官,為人體進行治療或移植;而眼角膜的需求大過捐贈,全球約300萬人有此需求,故多國在研究如何去除移植時的排斥性。
他說明,豬的眼角膜有膠原蛋白、醣及3種細胞,去除掉3種細胞,可以減低排斥性,再去除醣,排斥性的去除更徹底,最后剩下膠原蛋白,稱之為眼角膜支架,臺灣目前的研究在去除細胞時要進行的基因定序技術,發展得比國外好,可以很快完成,且質量穩定。
他舉例,若是眼睛做雷射治療或細菌感染損傷時,進行的是眼角膜的細胞修補;萬一受損更嚴重,造成穿透時,就要做移植;若使用豬的眼角膜修補或移植,都需要降低排斥性。
他也說,動科所目前與臺北醫學大學共同研究的「豬眼角膜去除細胞制程建立」,已建立7種豬只眼角膜的去細胞制程,預計今年8、9月進行大鼠跟兔子的動物實驗。
他進一步說,參照國際動物實驗進程,預計2、3年后可進行人體臨床實驗,順利完成的話,可供應需要眼角膜移植患者的需求。
對照國際研發近況,他說,臺灣不算獨步全球,美國、中國大陸及日本等也都有相關研究技術,但在去除移植時會產生排斥性的細胞的基因定序上,臺灣的技術較快且穩定;全球未來還擬朝全豬使用研發,例如用豬的胰島細胞、心臟瓣膜做移植。